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先秦——宋元
2.考试时间:2020年5月28日(18:50—19:30)
3.选题组题:王晓永 审题:李准
4.交卷:材料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22*4=88分)
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2.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魇找豢げ聘。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
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 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
3.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4.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
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 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
5.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直鹋嘌。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
A.宇宙时空 B.君主权力
C.社会秩序 D.个人价值
7.[2020·四川德阳模拟]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治国思想
C.孟子的义利主张 D.墨子的兼爱思想
8.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 )

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
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
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
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
9.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述:“法书、名画必资纸而久传,纸之不可无考审矣。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这表明( )
A.中国的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
B.南方造纸技术领先于北方
C.造纸所需原料大多较为廉价
D.书画名作必资纸方能流传
10.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缺陷 B.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
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 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11.[2020·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据此可知,唐代( )
凭证 | 文书格式 | 勘发机构 | 行用范围 | 发展趋势 |
过所 | 民众出行的凭证,内含申请人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贯、随身物品和牲畜、保人等内容 | 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 | 按规定路线前往目的地 | 公验与过所在唐代并行使用,到五代时期过所制度逐渐被废止,公验成为路证文书的主要形式 |
公验 | 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 | 最多抵达相邻辖区,一般不可跨境 |
A.工商业的兴旺繁荣 B.路证勘查权责不明
C.人身控制较为严格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12.[2020·山西太原模拟]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3.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14.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田令》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这一规定( )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意在保证国家赋税征收
C.确立了小农的经营方式 D.实为禁止土地随意买卖
15.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16.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据此材料可知
A.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17.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18.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 )
A.农本商末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四民皆本
19.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德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20.《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B.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C.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21.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市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印刷术( )
A.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C.促进了欧洲的货币改革 D.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22.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渐趋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二、材料解析题
2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